索 引 号 pt06801-1908-2019-00044 文号 湄政〔2019〕252号
发布机构 湄洲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19-11-26
标题 关于印发《湄洲镇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内容概述 红火蚁;实施方案
索 引 号 pt06801-1908-2019-00044
文号 湄政〔2019〕252号
发布机构 湄洲镇人民政府
生成日期 2019-11-26
标题 关于印发《湄洲镇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内容概述 红火蚁;实施方案

关于印发《湄洲镇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通知

发布时间:2019-12-03 08:26有效性:已废止
| | | |
政策解读:

各村、镇机关各有关部门:

现将《湄洲镇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你们认真贯彻执行。

 

 

 

                                                       湄洲镇人民政府

2019年11月26日

 

 

 

 

湄洲镇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实施方案

红火蚁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的入侵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还对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和公共设施造成巨大损害。为确保在发生红火蚁疫情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最大限度地减轻疫情造成的危害,根据《关于加强红火蚁防控工作的通知》(闽农保[2017]201号《福建省防控红火蚁疫情应急预案》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根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控制红火蚁的发生和蔓延,保障生态环境平衡、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和公共安全为目标,充分发挥红火蚁防控责任机制的作用,严格按照省、市、对红火蚁防控工作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红火蚁进行防控。    

二、工作原则 

(一)属地实施,条块结合。防控工作以村属地管理为主,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协作,条块结合,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明确责任,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落实措施,全面有序地开展防控工作。 

(二)全面监控,突出重点。做好对居民区、学校、公共绿地、道路、堤围和运动场所等红火蚁发生敏感地带的全面监控工作。每年春、秋两季是红火蚁为害和扩散蔓延的主要季节,要抓住春、秋两季有利时机进行扑杀,提高防控效果。 

(三)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未发现红火蚁的辖区要加强防范,实施检疫措施,严防疫情传入。发生区要全面开展扑杀防控,实施点根除技术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三、组织机构 

为加强我镇红火蚁防控工作领导,经研究决定成立湄洲镇红火蚁防控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杨良荣(镇长) 

副组长:黄春强镇长)

成  员:肖世华(党政办副主任、效能办主任)

林福俊(镇农业中心负责人)  

唐国清林业站站长镇村建站站长) 

朱丽萍(镇财政所所长)

陈冬鸣(镇国土所所长) 

各村村书记、村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农业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林福俊兼任,成员为唐国清、陈冬鸣、朱丽萍。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业务培训,指导组织排查、防控,上报有关信息,协调各部门、各村开展好防控等工作等。 

四、职责分工

(一)镇财政:负责落实红火蚁防控经费,对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二)镇国土:协调区国土城建做好辖区内的建筑工地的红火蚁防控工作。

(三)镇林业所、镇村建站:负责本镇林业绿化带房前屋后的红火蚁防控工作。

)各村委会:负有属地监督管理责任,负责各自辖区内红火蚁防控灭杀工作。

、工作要求 

(一)健全防控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各村、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红火蚁防控工作要求和部署,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成立红火蚁防控工作机构,制订并实施本辖区、本部门的防控工作方案,做好防控应急物资的贮备,落实辖区内或管辖范围内红火蚁的预防、控制、监测和灭杀处理工作。 

(二)建立层级防控工作责任制,形成纵横联动防控机制建立本辖区、本部门重大植物有害生物(红火蚁)防控工作责任制。各村、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红火蚁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业务人员为直接责任人。明确镇各村、各相关部门的防控责任,形成部门联动、村区联动的纵横联动防控机制。

(三)健全防控队伍,普及防控知识各村加强专职防控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培训和依托绿化管护、环卫、公路养护员和村级防疫员等各类现有人力资源,充实镇级监测、防控队伍。积极开展辖区红火蚁防控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普及防控知识,提高科学防控和群防群控水平。 

(四)属地实施,负起防控主责根据属地实施原则,各村和责任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开展防治扑杀工作,主动加强各个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发现疑似红火蚁时,应采取果断措施进行封锁、扑杀,严防扩散蔓延。各村和责任单位可引入社会专业公司进行防控,充实防控技术力量,确保防控实效。 

(五)强化督导检查,落实责任追究加强对红火蚁防控工作的督导检查,务求工作实效,不走过场,不留死角。镇人民政府将不定期组成督查组对各村、镇直各单位的防控工作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监测不到位,隐瞒不报、防控不力造成红火蚁发生面积扩散蔓延的,将按相关规定进行问责。对防控措施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性质和影响程度予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影响的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及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湄洲镇人民政府 

201911  26

 

 

附件

红火蚁防控技术方案

1.防控目标

有效降低发生区红火蚁种群密度,扑灭新传入、小范围的疫情点,不发生恶性伤害人畜事件,不出现恶性扩散蔓延。

2.防控策略

以科学监测为基础,坚持防控与阻截并重,在发生区根据红火蚁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毒饵法、灌巢法、灭巢法等防控方法,降低种群密度,压低扩散虫源。同时,采取有效的检疫监管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传播。

3.防控措施

防治方法包括毒饵法、药液灌巢法和触杀性颗粒剂、粉剂灭巢法,常用的化学药剂*剂型包括毒饵剂、液剂、颗粒剂和粉剂。

3.1加强监测

在红火蚁发生区和扩散高风险区科学进行监测布局,以面上踏查和点上诱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准确掌握发生动态和扩散趋势。

3.2检疫措施

3.2.1严格控制发生区内可能携带红火蚁的苗木、草皮、肥料等物品的调出,对确需调出的物品进行化学药剂处理。

3.2.2药剂处理方法

发生区种苗、花卉、草坪(皮)、栽培介质等物品调出前均必须经过触杀作用强的药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等)药液的浸渍或灌注处理。浸渍或灌注时,其栽培土壤或栽培介质均须完全湿润;如果是盆栽,也可以均匀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后洒水须彻底浇透。

在垃圾、肥料、土壤等物品调出前施放毒死蜱颗粒剂、氰戊菊酯颗粒剂、二嗪磷颗粒剂等药剂于栽培介质内(药剂有效成份约占栽培介质之0.001-0.0025%),施用完搅拌均匀,洒水彻底浇透。

3.3毒饵法

3.3.1适用范围

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红火蚁发生地点。

3.3.2毒饵药剂要求

采用氟蚁腙、茚虫威、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等具胃毒作用的药剂配置毒饵。要求毒饵的作用效果较缓慢,一般施用饵剂后2~6周有较好的防效为佳,达到最终杀死蚁后及其他个体的目的。

3.3.3使用方法

可以对单个蚁巢进行处理或在发生区普遍撒施毒饵,也可以根据红火蚁的发生情况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3.3.3.1单个蚁巢处理

对活蚁巢密度较小、分布较分散且诱饵法中工蚁数量较少的发生区进行单个蚁巢处理。在投入饵剂时不要扰动蚁巢,在距蚁巢10cm~50cm处点状或环状撒放毒饵。根据活蚁巢体积大小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毒饵用量,一般直径在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3.3.2普遍撒施毒饵

对蚁巢密度较大、分布普遍或采用诱饵法普遍诱到工蚁、但很难发现活蚁巢的发生区,采取普遍撒施毒饵法进行防治。处理较小面积区域时可直接用手(穿戴塑胶或橡皮手套)撒播,处理较大面积区域时可用手摇式撒播器撒施。撒施毒饵剂时要覆盖所有发生区的所有地点。毒饵剂的用量根据活蚁巢密度、诱饵法监测的工蚁密度和毒饵剂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每100m2使用推荐用量的2倍左右。

3.3.3.3综合处理

在蚁巢密度大、分布普遍的红火蚁严重发生区域可采用单个蚁巢处理与普遍撒施毒饵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防治效果。

3.3.3.4补施毒饵

在使用毒饵剂防治红火蚁后,经防治效果评定,对分布有活蚁巢、诱集到工蚁的地点进行补施处理。一般采用围绕这些地点小范围点施的方法。处理活蚁巢时毒饵剂的用量同单个蚁巢处理,处理诱集到工蚁的地点按推荐用量的下限值使用。

3.3.4防治效果评定

根据有关监测、药剂防治评价标准进行防治效果评定。防治前进行一次调查,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防治实施后2~6周内对发生区进行全面调查1次。

3.3.5注意事项

使用毒饵剂时地表适宜温度为21~35℃,地面应比较干燥,在使用毒饵剂后6小时内无降雨,并且尽量在红火蚁活动觅食时间施用。

3.4灌巢法

3.4.1适用范围

适用于有明显活蚁巢的发生区域。在红火蚁活蚁巢密度较小且明显、但对人的健康或重要设施等造成威胁、急需尽快处理的情况下,采用灌巢法防治红火蚁。

3.4.2使用方法

将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强的药剂,按照其商品使用说明配制成规定浓度的药液。施药时以活蚁巢为圆心,先在蚁巢外围施25~30cm宽的药液带,然后把药液直接浇在蚁丘上或挖开蚁巢顶部将药液浇灌到蚁巢中心地带,浇灌药液时尽可能使药液均匀渗透到1m以下的土壤中,使整个蚁巢湿透。灌药操作要迅速,以减少红火蚁逃逸。一般每个蚁巢用药液量10~20升,对较大的蚁巢要适当增加用量。在采取防治措施时,注意不要扰动蚁丘,以免惊动红火蚁,导致蚁群把蚁后转移。

3.4.3防治效果评定

防治前对发生区进行一次全面调查,防治10天后再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别记录活蚁巢密度、工蚁数量,并进行效果评估。

3.5颗粒剂、粉剂灭巢法

3.5.1适用范围

适用于蚁巢明显的发生区域。

3.5.2使用方法

采用以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等触杀作用迅速的颗粒剂、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将药剂直接均匀地撒布于蚁丘表面及附近区域,然后立即洒水,之后每2~3天洒水1次,至少洒水3次以上。使用量根据商品使用说明确定。

使用氟蚁腙、苯氧威、吡丙醚、烯虫酯、蚊蝇醚等具生长调节作用药剂为有效成分的粉剂防治红火蚁时,先破坏蚁巢,待工蚁大量涌出后迅速将药粉均匀撒施于工蚁身上。使用量根据蚁巢大小和商品使用说明确定,一般直径在20~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中间值,小于20或大于40cm的蚁巢使用推荐用量的下限值和上限值。

3.5.3防治效果评定

同3.2灌巢法。

3.5.4注意事项

施用粉剂不宜在有较大风力的天气下进行,施药要快速。

3.6二阶段处理法

二阶段处理法是指先在红火蚁发生区域撒布毒饵剂,10~14天后再以触杀性杀虫剂或其他方法采用单个蚁巢处理法处理单个蚁巢。大面积撒施毒饵剂防治效率较高,而采用药液灌巢法、颗粒剂/粉剂灭巢法等单个蚁巢处理法速效性较强,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发挥各自长处,会得到很好的防效。

4.档案保存

详细记录并保存包括施用毒饵剂品种、数量、次数、施药时间、防治面积、防效调查方法及调查次数、各次调查的蚁巢密度、工蚁密度、防治效果等。

5.推荐使用药剂的说明

本方案推荐的杀虫剂是经我国农药管理部门登记允许在环境中使用的。当新的有效农药出现或者新的管理规定出台时,以最新的规定为准。

红火蚁化学防治过程中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推荐使用低毒、生物源农药。

6.防治注意事项

6.1施药操作人员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被红火蚁蜇伤或农药中毒;

6.2在施药区应插上明显的警示牌避免造成人、畜中毒或其他意外;

6.3在公共场所、住宅区等人群活动较频繁的发生区域要注意选择使用安全低毒的药剂,施药时要避开人流高峰,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6.4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养蜂区、养蚕区等使用农药防治红火蚁要注意选择药剂种类,防止对有益生物的杀伤和环境污染。

6.5施药前要对红火蚁的发生基数(蚁巢和工蚁数量)进行调查,施药后要按照《红火蚁疫情监测技术规程》、《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149部分:杀虫剂防治红火蚁》等技术标准进行监测,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